中国工艺品网 - 工艺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动态 | 国际资讯 | 市场行情 | 工艺展会 | 工艺知识 | 工艺名人 | 成功故事 | 编制文化 | 财经资讯 | 创业故事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艺术评论 > 在竞争中求发展 杭州工艺品未来发展趋势
P.biz | 商业搜索

在竞争中求发展 杭州工艺品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来源:craftcontact.com   时间: 2012-06-28  浏览次数:982

    杭州工艺品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质优良,驰名中外,有过自己的辉煌,曾经为杭州的旅游事业和历史文化名城作出过贡献。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杭州的工艺品生产已渐捉襟见肘,难成大气。据统计,在“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要素中,其地方经济收入率最高的除了“行(交通)”之外,便是“购”了。
    一般地说,在旅游中,最具魅力的莫过于具有文化特征、时代特征、艺术特征、纪念特征、实用特征和便携特征的工艺品了。那么,杭州工艺品生产的现状如何,应采取怎样的对策,笔者的意见是:
    一、杭州工艺品在竞争中求发展
    一是继承传统,应变创新。一个城市的名牌工艺,虽然是张老面孔,但仍应保持它的优良传统,并不断拓宽市场,走向世界。而要拓宽市场,走向世界,则必须应变而创新。一些名牌工艺之所以能久享盛誉,久久地立于不败之地,也正是因为它不断应变创新的缘故。例如萧山花边,是一种用针挑绣出来的供欣赏和实用的装饰工艺品,因产于杭州钱塘江对岸的萧山区而得名。它的来历,据传说是由萧山歪头山下的一对小夫妻创制。而据《中国实业志》记载:1918年8月,“上海花边商……,对萧(山)传授织造之法……”始有“坎山妇女挑花边”。解放后,萧山花边的工艺传统是继承下来了,但其针法简单,花式单调,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正因为花边艺人奋发图强、探索新路,才使这一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如今它的针法已由原来的3种发展到20多种,图案与品种日益丰富,现在已有台毯、床罩、座垫、披肩、胸花、沙发套、钢琴罩、果篮罩等30多种,规格、样式2000多种。它既是日用装饰品,又是艺术欣赏品,常用作女儿的陪嫁物、孩子生辰、升学、过节等的礼品,也用作室内挂饰,如杭州机场贵宾室悬挂的《西湖全景》,高6米,宽18米,是坎山乡的一批挑花能手,花5000多个人工挑绣而成的。外国朋友称赞萧山花边是“精巧的工艺品”、“你们民族的光荣”。萧山花边的成功经验也正说明了只有革新才能发展的硬道理。
    二是树立品牌,导入市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除了传统工艺、改良工艺之外,还有不少新兴工艺。无论是哪一种工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必须树立正宗的品牌,以自己的独特形象,享有市场相当的份额。而要树立品牌,具有一定的商标战略,则必须依照商标法和《保护工业产权巴黎条约》等法律条文来保护其商品专利权和市场占有率。杭州的有些工艺品就是不失时机地这样做的。
    西湖绸伞是以西湖风景为绘画特色的一种绸伞,造型精巧,色彩鲜丽,具有江南风味和民族特色,远销亚、欧、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据《鲁班书》记载,伞的首创者是鲁班之妻云氏,云氏被杭州伞业奉为祖师。其实西湖绸伞的生产开始于1933年,早期的绸伞比较粗糙,色彩也单调。解放后,西湖绸伞开始了它的黄金时代,由季节生产变成常年生产,质量越做越好。改革开放以来,伞厂不失时机地用规范的法律手段保护了自己的声誉和独特的经营,因而获得了比广告更好的效应。西湖绸伞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独树一帜,营销遍及世界各地,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它在保持原有绸伞特色之外,还做到不褪色、不落花、不渗水,从而获得“西湖之花”的美称,传扬四方。
    三是结合旅游,搞活服务。一个城市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商品包括地方工艺品的销售服务。杭州旅游商品的经营,虽然性质各不相同,有些属于自办自营,有些是个体承包经营或自设摊点经营,在过去缺乏服务意识的情况下,在很多景区景点不设销售网点,也没有多少营销的力度和促销的手段。但是近年来,这些情况已经大有改变。例如王星记扇子,始创于清光绪年间,是杭州的传统名扇,也是我国工艺美术珍品中的奇葩。王星记扇子品种繁多,有黑纸扇、檀香扇、白纸扇、团扇、象牙扇、孔雀羽扇、戏剧扇、舞蹈扇等,其中以黑纸扇和檀香扇最为著名。它历来为朝廷“贡扇”,产品远销国内外,风靡一时,成为人们必备的兼高雅与实用为一体的生活用品。近年来,由于电扇、空调等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扇子的需求量逐减,销售很不景气。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厂方千方百计地动脑筋,立足市场想对策,在搞活服务上下功夫,如为旅游团队、会议、展厅、夏令营等直接送货上门。此外,还有其他不少方便消费者的措施,因此倍受顾客的欢迎。王星记扇子在新的条件下求得生存与发展,走出低谷,摆脱困境,又重现当年的辉煌。尤其是真金全棕黑纸扇,有“半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不仅老顾客重新找回了它,而且不少新顾客开始认识了它。王星记扇子在意大利、米兰、巴拿马和西湖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名扬天下,蜚声四海。这几年,在每届“西湖博览会”上,它又赢得了很多海内外客商。
    杭州工艺品的生产厂家和经营者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虽然作出了种种努力,但毕竟还局限在小范围之内的改革与创新,开发与杭州这座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品味相适应的标志性名优特产,使之在国际市场中获得较高声誉尚有较大距离。
    二、杭州工艺品在竞争中见问题
    杭州工艺品虽有过昔日辉煌,但竞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
    缺乏资金,难以启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旅游城市要创立具有著名商标的工艺品,使之占有众多的市场份额,并且能日益走向世界,就必须要加大投资力度,能使产品适销对路,供需两旺。这就必须做到政府重视、加强扶持。否则就会错失良机,难以开发。例如产于浙江淳安县的“山越麻绣”,据说曾经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的美国人罗西专程赶到山越麻绣的产地八都源考察后,认为它很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麻织物,确是一种古老刺绣工艺的传承”。
    山越麻绣亦名“八都麻绣”,是产于浙皖边境淳安县八都源(今严家、王阜乡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刺绣。因八都源为古“山越”人居住之地,故名。它是以自种、自纺、自织的粗麻布和麻(或棉)线为原料,手工挑绣出粗犷古朴、蓝白相间图案,而后缝制成背袋、脚(围)布、帐额、饭袋、头巾等生产生活用品,别俱古风。
    八都源位于淳安西北山区,两山夹一水,蜿蜒曲折的山路连绵120余华里,又名“云源”。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男女都穿麻布衣裤,戴麻布圈帽,女人盖麻绣头布,并以善织而世代相传。
    麻绣用的麻布,制作工序相当古老,从种主麻、剥麻皮、捻线、纺线、软化漂白、染色等,全是手工操作。织麻用木制织机,染色用自种的靛青,漂白用炉灰或桐碱漂煮,图案大多由简单的“十字花”组成飞禽走兽、花卉虫鱼,颇似古代的象形图案,与秦汉时期一些器皿花纹相似。有的还绣上“吉祥如意”、“福禄寿相”、“百福顺昌”等变形美术字,或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青白辉映,古朴清新。山越麻绣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在北京亚运会期间曾选送亚运村展出,深受外国人的青睐。后虽有开发商有意于此,但终因资金不足,无法启动,十分可惜。
    分散经营,难成规模。
    杭州工艺品虽然已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手工走向机制,从作坊走向工厂,但由于没有经过大的整合,至今还停留在分散经营的状态。所以无论生产、销售、包装、运输等都没有上一个台阶,上一个档次,形不成规模。例如杭州西湖的天竺筷。它是一种价廉物美的杭州工艺土产。相传,天竺山上有个茶农上山干活,吃午饭时忘带筷子,就随手砍了棵细竹做了双筷子吃饭。从此,灵隐、天竺一带的农民就把山上的竹做成筷子,镶上银头,当副产品出售。天竺筷经济耐用又精巧美观,是旅游纪念和赠送友人的佳品,然而它非但没有随着时间而名声日盛,反而成了现在鲜有所闻的有杭州特色的工艺品了。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没有形成一体化的产销。虽然现在还有杭州天竺筷厂,但孤掌难鸣,绝大部分的筷子制造还是仅限于小家小户,不能发挥聚集效应。同时,取材于天然竹子的天竺筷,因对原材料没有进行统一的较好的种植和管理,使材料日趋贫乏。在提倡筷子的一次性消费中,很多地方采用木材,导致许多优质木材丧失殆尽。虽然也有用竹做成的一次性筷子,但很不实用,浪费严重。在研制用稻草等废物废料做一次性筷子的同时,西湖天竺筷宜于家用,仍有广阔的市场。如果把分散经营改为规模经营,竹子的天然生长改为人工种植,简单的工艺加工改为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天竺筷走红天下是很有可能的。
    人才短缺,难以为继。
    建立强有力的工艺品生产研究机构,是工艺品开发创新的基本保障,而缺乏专业技术力量,则是制约工艺品创新开发的一大因素。由于人才短缺,后继乏人,因而杭州工艺品面临的又一难题就是老产品难以更新,而新产品难以上市。例如新兴的根雕艺术,就是如此。
    根雕即“树根木雕”的简称,是江浙以树根为原料的雕刻工艺品。上海、杭州等地均有人设计和创作,产品深受人欢迎。根雕工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常用树根、竹根和植物根茎雕刻各种柱头、烟斗、笔架等日用装饰品和室内陈列品。
    现在上海豫园内“玉华堂”陈列的榕树根雕“玉玲珑”、“麒麟凤凰”等都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根雕工艺品。根雕艺术曾经拥有一批手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凭借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许多巧夺天工的根雕作品。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任何一种产业都有分工合作的趋势。根雕艺术家与其他民间艺人一样,都是个体相传,因而无法很好地将技艺传播于大众。同时,又缺乏专业的技术学校和对口的专业教材,使得根雕这一手艺自生自灭,难以为继。杭州虽然也有根雕工艺家,也出了一批根雕精品,同样也是这个原因,使这门艺术始终发展不起来。极好的传统工艺无人继承,无法发展,实在令人叹息。
    保护不力,开发过度。
    当前杭州工艺品面临的又一困境就是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一种走俏、走红的工艺品,要保持能继续开发的前提就是合理保护。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开发,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既确保经济效益,又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工艺品的可持续性发展。然而由于两者关系处理不当,造成了工艺品资源的日益匮乏。例如,昌化鸡血石。昌化鸡血石是产于浙江临安的天然宝石,在国内极为罕见。鸡血石的开采,最早始于明初。当时有人从露头矿苗中,采得血色玉石,报官进贡,而受重视。后来,鸡血石逐步成为官府、皇宫馈赠收藏之珍品,甚至有献玉石而得官者,人称“玉石官”。邓散木著《篆刻学》一书中,把青田、寿山、昌化三地所产之石列为制印之“石选”。寿山田黄石以两计,价值三倍于黄金,而鸡血石“羊脂地”、“全面红”者,价过田黄。解放后,有识之士看中鸡血石的价值,建厂批量生产,采其制为印石。而现在,一方面由于生产工艺不够完善,没有好好利用原材料,使得许多矿石流失,消耗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把它当成摇钱树,在原产地争相盗挖,甚至发生过流血事件。如再不增强保护意识,不采取有力的措施,鸡血石将从珍贵的杭州工艺品中彻底消亡。如今加强对它的管理与保护,有计划地加以利用和开采,为时还不晚。呼请有关部门加以重视。
    杭州工艺品在竞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有不少,如市场的价格机制问题,产品的供销对路问题等。以上不过是择其要者而言。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有关部门的很好研究。
    三、杭州工艺品在竞争中找对策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随着杭州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杭州每年接待旅客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2001年国内旅客达2510万人次,境外旅客80多万人次。而旅客在杭州的购物消费仅占整个旅游消费的11.4%,这不仅与发达国家40%至60%的比例相距甚远,即使在全国旅游城市中都处于中下水平。由于游客的逐年增多,只要我们做好旅游商品包括工艺品的推广和营销,“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完全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出路和对策到底在哪里呢?
    (一)、政府重视,多方扶持。
    既然旅游购物在整个旅游业发展当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产品包括工艺品的生产销售。作为政府机构中的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工艺品不仅有较大的国内市场,还可能有较大的国外市场,例如张小泉剪刀以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刀口锋利、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等特点驰名中外,便是一例。不要以为工艺品与一个城市的形象无关,相反,它却是旅游城市形象树立的一个关键因素。张小泉剪刀,不仅成为了一个工艺品产业,而且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事业。张小泉剪刀博物馆就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游者,这有利于杭州这个旅游城市形象的提升。不要以为名牌工艺是张老面孔,它也可以推陈出新显奇招。例如张小泉“剪刀”变为张小泉“刀剪”,就多了许多新项目新工艺新产品。成功就在于领导有方、专家得力、群众积极,群策群力的结果。
    2、专项研究。在众多的旅游商品中,工艺品往往占有较大的比例。对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进行专项的研究和探讨。例如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论证;发动广大市民进行广泛征集;组织有关力量进行专项研究,包括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并定期举行评比评奖等。
    3、解决资金问题。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呼请工商、银行、信贷等部门予以配合支持。在外国大抵好的旅游商品、工艺品企业每年都要拿出相当数额的经费来开发新品,而效益一般要在几年之后才能体现。这是一种长线投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肯定可以改变产品结构。另外,政府也应以各种形式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4、制定优惠政策。包括税收豁免、财政贷款、宏观引导和市场推介等。如果政府出面扮演“红娘”的角色,其效果必定非同凡响。
    5、培养技术人才。旅游商品包括工艺品的研制开发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不光知识面要广,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专门技术。同时技术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有关专家的参与。应在工艺品的创研、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个大的人才网络。
    (二)、广泛征集,创研新品。
    杭州市的旅游商品包括工艺品的征集是开始得比较早的,而且也有相当的成绩。但是由于征集活动没有跟设计与创研新品结合起来,所以至今还不见显著的成效。2000年6月,杭州市专门组建了优秀旅游商品征集办公室,每年向全国公开征集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含工艺品),这在全行业中还是第一次。据统计,截止2002年,杭州市已举办过三届优秀旅游商品(含工艺品)征集活动,共评选出杭州优秀旅游商品(含工艺品)金奖7个,银奖19个,铜奖51个以及优胜奖249个。创意二等奖一个,三等奖4个,最佳创意设计奖3个。这一举措是成功的。但在旅游资源普查中发现其结果却并不让人乐观。在最主要的风景名胜点有70%以上的优秀旅游商品难觅踪影。目光所及的都是从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价低质次的大路货。究其原因,就是征集的优秀旅游商品(含工艺品)档次太高,只讲究艺术性,一味追求精品,不够大众化,难以投产和推广。要使杭州的工艺品在国际国内的旅游市场中形成大气候,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必须“两手抓”:
    一手抓传统产品的推陈出新。如杭州的织锦。杭州丝绸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闻名遐迩。虽然曾一度市场萎缩,但也出现新的转机。前几年唐装之风盛行一时,甚至在上海的APEC会议上,各国友人也都以唐装亮相。值得骄傲的是,唐装面料首先就是由杭州丝织行业开发研制的。以此为契机,发展杭州的工艺服装,前景一定看好,而且丝绸品牌也一定能够打响,与杭州这座国际旅游城市相适应,走红世界。又如都锦生织锦,自1979年以来,它每年都推出18至22个新品种,40至50个新花样,走的也是这样一条推陈出新的道路。
    一手抓新品设计,创研开发。旅游商品包括工艺品新品的创研与开发,必须要符合几个特征:一是文化特征,二是艺术特征,三是时代特征,四是纪念特征,五是实用特征,六是便携特征。不仅如此,还必须要适销对路,满足旅游者和广大群众的需求,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必须组建专门的班子,加以调查研究,设计创新。根据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洛阳的唐三彩、宜兴的紫砂茶具、西安的仿兵马俑、敦煌的飞天等走红走俏的经验,杭州的标志性工艺品可考虑从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玉珠和黑陶。新发现的“跨湖桥文化遗址”一定也会有新东西,可作为工艺品开发的重要线索。
    (三)、兴办市场,集散商品。
    旅游商品不单要有好的设计和创新,还要有良好的流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大规模的有专业特色的商品市场建设是发展该商品产业的重要环节。对旅游商品而言,由于旅游购物在时间上的限制,专业特色商品市场建设更为重要。一方面可以节约旅游者的购物时间,又可以使供应商通过良性竞争,向旅游者提供质优价廉的旅游商品;同时供应点的相对集中,又便于主管部门的规范管理。反过来,有特色的商业街区又可以丰富旅游景区的旅游内涵。杭州的河坊街特色街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市场是要靠人来办的,不办则已,要办就要办得有规模。它不光是杭州市工艺品的专卖市场,而且还要内引外联,集国内国际旅游工艺品之大成,使之产生国内外的轰动效应。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艺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