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迎来一群远方的客人——来自美国柯尔沃学院的交流学生,他们和上外附中的初三学生一起,跟着两位工艺美术大师学面塑、试绒绣,饶有兴致地体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目睹两位大师精湛的手艺,美国学生们“太漂亮了”“简直太神奇了”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这是上外附中初三年级“乐承士”社会实践项目的一次展示。此前,学生们已经做了半年多的调查研究。
一次“打卡”后的思索
前阵子,一个在社交媒体走红的上海新地标引起上外附中学生们的注意:坐落在汾阳路的法式白色建筑始建于1905年,如今是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和研究所。它曾是法租界公董局董事的官邸。寒假里,学生们组队走访这个网红地标,“走进这座‘小白宫’,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学生叶沛轩说,“当我们为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里精致的展品感叹时,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小白宫’因为外形和历史走红了,为何里面那些传统手工艺品却乏人问津?”当他们看到房间的一角,“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坐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做着手工艺品”的时候,一项有关研究和推广海派文化的社会实践课题,在这群初中生中开始萌芽。
在初三年级组长王晓红的指导下,这个题目成为上外附中初三年级的社会实践课题。学生们根据绒绣、面塑等不同的工艺品类别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一次次前往“小白宫”采访工艺大师,不断翻阅资料,列出了大大小小近20个专业方面的问题。“以前,我对这些工艺美术品的理解很粗浅,当深入学习之后,才发现上海的面塑与北方相比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比如上海的面塑人物在几十年前就已率先‘站’起来了。”学生奚宇曈说,“又比如绒绣的绣线有上千种颜色,一整幅绒绣作品用线居然没有一根颜色是重复的。”
这项社会实践课远不止研究和调查这么简单。“如何将上海这些文化瑰宝有效地在国内外推广?”这是王晓红给学生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孩子们立马想到了各种方法:要让年轻人,还有外国友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在说教之外,表现形式非常重要。他们各自组队成立“工作组”:叶沛轩是初三年级有名的“诗人”,他将老师创作的关于“小白宫”历史和工艺美术传承的英文诗,改编成Rap版(说唱)诗歌,他的同伴刘禺铠紧接着为这首诗谱了曲,学生杨博文激情演唱,于是一首有关上海海派工艺美术推广的说唱“小白楼”出炉了。听到这段有趣的说唱,远道而来的美国学生们也跟着一起应和,场面十分热烈。
一座连接中西的桥梁
说唱之外,学生们还自编自导了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有关面塑的情景剧和一段与砚刻相关的相声。情景剧和相声的雏形,都来自于他们深入采访工艺大师后获取的动人故事。
情景剧讲述的是一段关于“桥”的历史:在美国举行的面塑展上,一位美国观众请在场的上海面塑大师帮忙修缮自己的爷爷在上世纪80年代从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带回美国的一个作品。面塑大师在细心修缮之后,还特意捏了一座桥,将作品安在上面。“一座跨越岁月的桥梁、一种超越国界的艺术……”情景剧结束,一段文字呈现。负责情景剧编剧的杨子煜说:“我希望我们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和桥梁,将上海的海派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
接下来,上外附中学生将走访从“小白宫”走出去的众多工艺大师,之后还会开启第二季海派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王晓红介绍,上外附中的学生每年都有非常多的机会进行国际交流。从这项社会实践中衍生出来的说唱、情景剧和相声,都将作为成果拍摄成纪录片,随着学生们的交流和出访,输出到世界更多地方。(解放日报记者 龚洁芸)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王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