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龙舟、太虚拳、外海面、梁氏传统木雕……江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又新增了新的成员——外海生恭鲤鱼。2月9日,广东省江门市正式公布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生恭鲤鱼入选后,江海区累计拥有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3名传承人,有力促进了本地特色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生恭鲤鱼”,是外海人用竹片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因为红金相衬、肥大腰圆,象征着丰收和吉祥,更有着“如鱼得水、年年有余”的好寓意。外海素有传承制扎鲤鱼灯技艺和农历新年把玩鲤鱼灯的传统习俗,鲤鱼灯技艺传承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制作一条好的“生恭鲤鱼”,要经历削、扎、贴、画四个步骤。不仅要扎得圆正均匀肚子大,还要形象美观和生动。这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耐性,在材料上还得选择上好的竹枝和竹篾。首先,要削好一根厚约5厘米、长约70厘米的竹枝作为整条“鲤鱼”的支柱,支柱的上部分承托鱼身,余下的部分是供人拿捏的。然后,用工刀削出厚度均匀的竹篾,扎成躯干骨架、鱼头、鱼尾,交接处时用韧性较强的麻纸绑扎一番。鱼架子扎好后便是贴鱼身,先将红纸剪出鱼腮、鱼鳍、鱼肚、鱼尾等部位,把自制的生粉浆糊涂到各个部位上,鱼儿的雏形基本出来了。最后,要用金粉兑好“火水”(煤油),再用毛笔蘸一下,在红纸上画出金灿灿的鱼鳞、鱼头、鱼尾等花纹,最后才画鱼眼和鲤鱼鱼嘴上独有的鱼须。

“生恭鲤鱼”的制作工具也非常特别,要用一根长1米半的扁担扎上厚厚的一捆干禾草,一条条将“鲤鱼”插在上面,再托到集市上卖。远远望去,红红火火的金鱼特别灵动,每逢过年,街坊们都会买一条给孩子。大年初一,这条锦鲤也成为孩子们穿街走巷说吉利话、讨要新年利是的好“伙伴”。

年过古稀的陈荣昌是外海传统文化中的守望者。1970年,退伍回来的陈荣昌靠着扎生恭鲤鱼,养活一家老小。他说:“那个时候销量非常好,大年三十晚上还有人在我家里等,说一定要给他做一个,春节期间每日每夜地赶工是常有的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孩子的玩意越来越多,年味越来越淡,过年带着生恭鲤鱼讨利是的习俗逐渐被时代的洪流吞没。在外海,近年来,几乎只有陈荣昌还在坚持做生恭鲤鱼。但是陈荣昌却从未放弃,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他在传统制作方法上不断改进提升。原来鲤鱼的外表用红纸粘贴,容易戳坏,荣叔就用珠片布、绒布取而代之,并加上镭射片、镭射纸等,在鱼肚子里放上铃铛、灯光,让“生恭鲤鱼”变得更加有趣。

“希望外海传统文化得以挖掘、创新、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手艺作品紧跟时代步伐、矗立在人民深厚广袤的生活土壤之中,并赋予更多美好希望和梦想。”陈荣昌说道。

转眼五十年过去了,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愈发重视和保护,手艺人陈荣昌不再孤单“守护鲤鱼”了。2018年,为挖掘民间技艺,外海街道联合江海区文化广电体育局对外海民间传统工艺“生恭鲤鱼”的制作技艺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和传承。2019年,为让“生恭鲤鱼”传统手工技艺有传播和传承的载体,外海纸制品传统工艺协会应运而生,全力保护和传承外海民间传统工艺“生恭鲤鱼”的制作技艺。成立以来,协会注册了“生恭鲤鱼”的集体商标,积极推广工艺手法和成果展示,举办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班18期、进村居进校园活动数十次,个性化创作小品《年年有“鱼”》剧目,卡通化制作抱枕、杯、剪纸、书签、笔记本等文创产品。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趋势,制作线上技艺制作学习包成功上线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公共数字文化联盟的《非遗课堂》线上课堂,吸引了广泛关注。
目前,“生恭鲤鱼”已成为外海文化独特的手工名片。擦亮城市精神的底色、构筑新时代的精神文化坐标,要深入发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更要聚集一批热爱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让历史资源“活”起来。江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区将建立和健全保护机制,明确责任目标,落实保护措施,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传播和管理工作,深入挖掘更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积极做好全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文:赖群英 张曼君 江海区外海街道办事处 供图)